鱼池青苔的清除办法 家庭鱼池青苔怎么清除


鱼池青苔的清除办法 家庭鱼池青苔怎么清除

文章插图
青泥苔是一种丝状绿藻, 包括星藻科中的小绵双星藻和转板藻等, 多在池塘的浅水处萌发, 而后长成一缕缕绿色的细丝, 竖立在水中, 像毛发一样附在池底或者象网一样悬浮在水中, 衰老时丝体断离池底, 颜色由绿变黄浮于水面, 形成一团团乱丝 。
青泥苔多出现在水体较浅水质偏瘦的池塘中, 一年中春、夏、秋三季均可发生 。 大量发生时, 吸取水养份, 影响水中饵料生物生长, 从而影响鱼类生长, 苗种塘中的青泥苔还会缠住小鱼虾蟹造成死亡 。
青苔的分类和习性
1、青苔又称为青泥苔, 分为陆生和水生两个不同环境的品种, 养殖塘中主要是水生种类的青苔, 一般把水里丝状绿藻统称为青苔, 书面语中叫水绵刚毛藻、双星藻、水网藻、转板藻等属绿藻门 。 青苔具有孢子和断裂生殖繁殖的特性, 喜光, 喜CNP高的环境 。
池塘中多因水体清瘦, 其它浮游藻类未能及时生长, 导致青苔的大量繁殖, 如处理不当, 导致肥水困难, 水生浮游生物无法繁育, 继而影响鱼虾蟹的生长发育 。
2、青苔本身的生殖方式很特别 。 青苔有两种生殖方式一种是无性的断裂生殖, 另一种是有性的结合生殖 。 断裂生殖也就是说每段短丝都可以长成新的藻体, 也就是一旦我们发现塘里有一处青苔如果将其捞掉继而越捞越多的原因 。
有性结合生殖就是青苔的种子, 通称为孢子, 而这个孢子的细胞壁非常厚, 一般剂量的消毒剂很难能杀死 。 如果在环境不好的情况下, 孢子还会休眠而沉到泥土里, 到环境适宜的时候在萌发生长, 这也是青苔为什么能够顽固生存的原因 。 所以, 捞取青苔的方式不可取, 有可能反而越捞越多, 同时一定要注意清塘工作, 尽可能杀灭青苔的孢子 。
青苔发生的原因
1、池塘在放苗前没有清淤, 消毒, 存有积水, 青苔的孢子存在池底, 一旦水温合适使开始萌发 。
2、新池塘或者瘦水塘在放苗前没有肥水或水没肥起来, 致使水过清瘦, 阳光直接照射池底, 池底的青苔孢子由于水温的回升和阳光的照射开始萌发生长 。
3、加注的外源水有青苔, 进水时不小心将青苔带入池中, 由于池塘内营养充足, 条件适宜, 导致青苔疯长 。 青苔的处理 一旦出现青苔需及时用药物杀灭, 对于苗种培育后患无穷, 它会缠绕致死小鱼苗(特别是水花) 。
青苔的预防原则是:在塘口没有青苔的时候, 主要是做好前期肥水工作, 肥水最好在青苔出现之前就肥水, 青苔容易在低温、水瘦、藻类单一的情况下大量爆发, 所以我们想办法注重前期肥水培藻 。
处理青苔的原则是:降低水体透明度, 阻碍青苔光合作用同时使细胞脱水死亡 。 死亡的青苔应立即捞除, 再用解毒、底改药物改良水质, 2~3天后施肥或用速效渔肥肥水培藻 。
1.冬季清淤、晒唐, 用生石灰60~150Kg/亩彻底清塘 。
2.清除池塘的杂草、杂物, 塘底做平整, 尽量减少青苔附着生长的机会 。
3.青苔喜光照, 若能降低青苔接受光照的机会, 一定程度上可抑制青苔的繁殖生长, 此要求需做好池塘的提高水位和肥水工作 。 在鱼虾蟹苗未下塘前, 瘦水池或新建池塘应施足发酵充分的有机肥, 待水温回升后, 单胞藻类迅速繁殖, 水体透明度降低, 池底青苔孢子接受光照不足, 萌发生长受到抑制 。 养殖前期, 视水色变化适时追肥, 保持水体一定肥度, 可抑制青苔的发生 。
4.青苔未成优势种群时, 可采取肥水培藻或提高水深, 降低水体透明度的方式抑制青苔的发生 。

推荐阅读